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在线服务 >>健康常识

【科普】肿瘤患者为何要检测凝血指标?

来源:检验科 陈英 发布时间:2020-08-1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6

  现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死亡率也居高不下,血栓形成是肿瘤患者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的病例证实,导致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高凝状态。现在临床普遍重视对高凝状态的预防和处理,因此对于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判断尤为重要。临床上经常通过为患者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实现这一判断,最常见的七项分别为: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三、凝血酶时间(TT)

  四、纤维蛋白原(FIB)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六、D-二聚体(D-Dimer)

  七、抗凝血酶Ⅲ(AT-Ⅲ)


  其临床应用及意义如下: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

  三、凝血酶时间(TT)

  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四、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这种多种复合物总和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它是原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

  六、D-二聚体(D-Dimer)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有一种片段称为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具体临床应用:1.排除肺栓塞(PE)2.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危患者有极高的预报价值。3.是深静脉血栓(DVT)筛选的有效手段。4.辅助脑梗死诊断及预后判断。5.有助于溶栓疗效的观察,指导用药的浓度。


  通过对不同期别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水平的检测我们发现:早期恶性肿瘤组TT、Fib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肿瘤患者;且晚期恶性肿瘤PT、APTT、TT、二聚体(D-D)和Fib水平也均显著高于早期恶性肿瘤。提示PT、APTT和TT等检测指标的延长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指标的增高可导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不同严重性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差异.栓塞,血栓晚期恶性肿瘤患者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肿瘤患者,其结论:在晚期恶性肿瘤高凝状态临床观察中,检测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对于肺癌,乳腺癌,食道癌,胃癌,肝癌及肾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PLT,D-D的检测,与非肿瘤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照,结果:肝癌,肾癌患者的PT,肝癌,肾癌,肺癌及食道癌患者的APTT较非肿瘤患者结果显著延长,FIB含量除肝癌外,其他肿瘤均升高,而肺癌、食管癌显著升高;PLT在乳腺癌,肺癌,胃癌显著增高。其结论:与非肿瘤患者相比,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时间显著延长,PLT数量及FIB含量增高,是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肿瘤本身、治疗过程及不同的肿瘤类型均有一定关联,对凝血各项指标进行监测,意义重大,有助于了解肿瘤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不同的治疗方式及不同的肿瘤类型在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方面有何具体的差异,目前还无定论,尚需进一步探讨。

责任编辑部门:医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