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在线服务 >>健康常识

桓兴科普|肿瘤患者与维生素:从基础认识到科学补充 第一篇:维生素——生命活动的“营养守护者”

作者:姚克青 来源:营养科 发布时间:2025-03-21 浏览次数:
字号: + - 16

维生素(vitamin)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在体内含量极微,但在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等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人体内一般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少(如维生素D),必需每天由食物供给。

一、发现之旅:发现之旅:从神秘疾病到生命密码

维生素的发现是和营养学研究分不开的。在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坏血病”曾让航海者谈之色变,“夜盲症”在饥荒年代肆虐,“脚气病”更是导致过数百万人死亡。但对其病因人们却一无所知。这些看似无关的疾病,最终被证实都与一种神秘物质相关——维生素。

一个世纪前,许多长期航海的英国海军常患坏血病,人们发现服用柠檬汁可以减轻坏血病。1885年日本人了解到脚气病与饮食有关。1911年,波兰生物化学家Casimir Funk从米糠中分离提取得到一种水溶性的晶体物质,可以防治脚气病。他推测自然界存在一系列维持生命健康所必需的胺类物质,并将这类胺类成分命名为“vitamine”(vital+amine,即生命之胺)。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的维生素都是胺类,因此,将后缀“e”去掉,从而诞生了“Vitamin”一词,并一直沿用至今,自此揭开了维生素研究的序幕。

1912年,脚气病的病因学被揭晓,第一个维生素——维生素B1被发现。1913年,美国科学家发现维生素A缺乏导致夜盲症。1932年,美国科学家从柠檬汁中分离出具有抗坏血病作用的维生素C随后越来越多的维生素被发现,目前已发现13种维生素。在维生素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中,先后有15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成就也推动了营养学的不断发展完善。

我国古代也对相关疾病进行了记载,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疗夜盲症宜“以青羊肝切,淡醋食之,煮亦佳”。我国唐名医孙思邈(581-682)所著《千金方》中专门介绍用赤小豆、乌豆、大豆等治疗脚气病,而长期进食糙米即可预防。

二、维生素的分类及缺乏危险人群

13种维生素通常按溶解性质分为脂溶性维生素4种(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水溶性维生素9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12、烟酸、叶酸、泛酸、生物素;维生素C)。

维生素缺乏危险包括偏食、快速减重、生长发育、妊娠、高龄等因摄食减少或机体生理状况改变,导致的维生素摄入减少或需要量增加,各种临床疾病导致的摄入量减少、吸收功能下降,呕吐、腹泻、肠瘘等造成的排出增加,应激、炎症反应、自由基生成增加等导致的消耗及需求增加。维生素缺乏与疾病关系详见下表:

微信图片_20250324091622.jpg

三、维生素的吸收

1.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在近端空肠中吸收,消化道溃疡、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病、消化系统肿瘤、放射性肠炎、消化道瘘等患者常容易缺乏水溶性维生素。

2.脂溶性维生素则多在回肠中段和末端吸收。胰腺功能不全和胆汁丢失时脂肪吸收障碍,患者易发生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综上所述,维生素的发现和研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些历史事件不仅揭示了维生素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也为人类全面了解和改善营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维生素缺乏现象,程度各异,今后会对肿瘤患者为何更容易缺乏维生素和如何科学补充进行进一步讲解。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维生素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7):481-487.

[2]赵法伋,顾景范.维生素百年[J].营养学报,2012,34(4):313-316.

[3]石汉平、陈伟.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43-45.

[4]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成人患者微营养素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1):799-821.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