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在线服务 >>健康常识

冷凝集素疾病与输血

作者:曹绪梅 来源:输血科 发布时间:2025-03-0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6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冷凝集标本的集中季节(冬季或寒冷季节)。冷凝集现象是指血液样本在低温环境下,红细胞表面的抗体与抗原发生凝集反应,导致血液样本在低温条件下出现凝集,而在室温或37℃条件下凝集消失。我们先通过下面案例来认识一下冷凝集现象。

2025年1月份我院泌外科收入一名老者,因极度贫血入院。该患者因为严重贫血曾在某医院门诊多次输血,但血红蛋白不升,来我院住院。

输血科做实验发现,患者ABO血型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为O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患者血标本在4℃及室温的条件下有反应,而在37℃下血型正常,抗体筛查阴性。本患者既往在我院输过血,有历史的血型记录,血型确定下来是AB型,通过实验结果结合季节为寒冷的天气,考虑冷凝集素干扰了血型结果。明确血型后为患者提供了AB型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通过3次正确的输血患者血红蛋白从34g/L逐渐升至70g/L,输血效果显著。

一、什么是“冷凝集”现象

“冷凝集”是临床输血工作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由自身抗体引起,在采血后,标本离体温度开始下降,红细胞在低温环境中的凝集成团现象,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易见。

冷凝集素是一种针对红细胞膜上I类抗原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主要为IgM型)当环境温度降低(30℃以下,特别是0~4℃)或者在支原体肺炎、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体内,冷凝集素就可能会作用于自身的红细胞抗原而发生可逆性的红细胞“冷凝集”现象。

冷凝集素疾病是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AIHA)中的重要类型,临床表现为冷凝集素(CA)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及周围循环症状,包括原发性冷凝集素病(CAD)和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CAS)。

冷凝集素特征认识:冷凝集素是由B细胞产生的自身抗体,低温时凝集红细胞启动补体介导的溶血。血清中高效价的冷凝集素会造成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甚至还可能掩盖患者体内有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给输血带来困扰。

二、冷凝集与正确输血

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冷凝集素,效价低,冷凝集素在室温和37℃水浴条件下其作用常消失。高效价的冷凝集患者应尽可能的避免输血,但也不是绝对禁忌。必要时的输血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血液复温:由于红细胞储存温度低(2~6℃),在此条件下的红细胞如输入患者体内,则极易与患者体内高效价冷凝集素结合发生溶血。因此,在输血前应做好血液的充分复温工作,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专用的血液加温仪输注。

2. 在取血和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血液处于保温状态。取回的血液尽快输注。

3. 输血速度:输血时应缓慢输注,以减少短时间内大量低温红细胞进入体内引起溶血。

4. 密切观察: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处理。

5. 环境温度及自身保暖:输血时还需要注意环境温度要温暖,并做好患者自身保暖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本患者输血安全有效。输血治疗只是治本不治标,需要对原发病治疗。

原发性冷凝集素病(CAD)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轻症患者通过保暖、输液加温、防治感染等非药物治疗即可改善,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性贫血、输血依赖或出现严重影响生活的循环系统症状时可选择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针对B细胞的治疗以及补体抑制剂的治疗等。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CAS)引起的溶血常在原发病控制后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