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在线服务 >>健康常识

桓兴科普|乳腺癌患者如何缓解潮热?

作者:王津京 来源:内十一科 发布时间:2025-08-21 浏览次数:
字号: + - 16

  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您是否会经常出现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周身汗出,犹如一股热浪席卷全身,热浪退却后又可能会发冷,影响您的生活质量,甚至出现焦虑、抑郁。别担心,这种现象是乳腺癌治疗中很常见的不良反应,本文会给您一些建议,帮助您更好的应对这些不适症状。

  什么是潮热

  潮热,又称潮红,是一种突然出现的、短暂的发热感觉,通常伴有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的发红,随后会伴有出汗,也可伴有心跳加速。这种热感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就像一股热流突然涌遍全身,之后又逐渐消退。出汗后随着汗液蒸发,您可能会出现发冷和焦虑感。对乳腺癌患者而言,潮热是常见的一种不适症状。

  乳腺癌患者为何容易出现潮热

  ● 内分泌治疗影响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尤其是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常用药物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或拮抗雌激素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然而,雌激素除了对乳腺癌细胞有影响外,还参与调节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当雌激素水平降低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出现紊乱,从而引发潮热。

  ● 化疗的影响

  化疗可能诱导卵巢功能衰竭。

  ● 卵巢功能抑制的影响

  对于年轻患者,乳腺癌的治疗可能需要卵巢功能抑制药物、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卵巢放疗等治疗,出现停经现象,并出现盗汗、阴道干涩、易怒、抑郁、记忆力下降等。

  ● 心理因素

  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加重潮热症状。

  如何缓解乳腺癌患者的潮热症状

  ● 生活方式调整

  穿着适宜: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便于吸汗,也有利于散热。在潮热发作时,能减少不适感。比如,夏天可选择宽松的棉质短袖、短裤,冬天可选择棉质的睡衣,外面搭配薄外套,便于根据潮热情况随时增减衣物。

  调节环境温度: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凉爽、通风。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温度,将室内温度控制在较为舒适的范围,一般22~25℃较为适宜。同时,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可减少皮肤干燥和潮热带来的不适。

  饮食调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血管扩张,加重潮热症状。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咖啡和酒精都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诱发潮热。可适当增加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大豆中含有的大豆异黄酮与人体雌激素结构相似,可能有助于缓解潮热。

  规律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还能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每周进行3~5次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为宜。例如,每天傍晚进行30分钟的散步,既能放松身心,又有助于减轻潮热症状。

  ● 心理调节

  心理支持:患者可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家人和朋友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也可参加乳腺癌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共同应对潮热等不适症状。

  放松训练: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时,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感觉腹部像气球一样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感受腹部逐渐收缩,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冥想时,选择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排除杂念,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减轻潮热。

  ● 中医治疗

  中药调理:一些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在缓解潮热方面可能有一定效果。例如,知柏地黄丸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对于肾阴虚引起的潮热可能有改善作用。但中药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针灸:多项研究表明,针灸可显著潮热频率和严重程度,电针可增强疗效。常用穴位包括三阴交、太溪、太冲、大椎等。

  ● 西药治疗

  抗抑郁药:文拉法辛、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都可选用。如果您在服用他莫昔芬,那更倾向于建议选用西酞普兰或文拉法辛,以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少数服用文拉法辛的患者可能会有恶心或呕吐反应,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有些人服用文拉法辛会出现血压升高,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血压。

  抗癫痫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加巴喷丁也有镇静的作用,如果您的潮热症状主要在夜间出现,可选用这类药物缓解烦躁情绪。

  可乐定: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能在一定程度啥缓解潮热。

  神经激肽受体(NK-1/NK-3)拮抗剂:非唑奈坦,能显著减少潮热频率和严重程度。

  总之,乳腺癌患者出现潮热症状虽然常见,但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节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积极与医生沟通,共同制定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