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关注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
在我国,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及沉重的负担,也为患者及心理社会肿瘤学工作者带来很多心理社会方面的挑战。肿瘤患者因各自的文化背景、心理特征、病情性质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恶性肿瘤病人的情绪障碍发生率很高,有研究显示,病人一旦得知疾病的诊断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情绪,整个过程一般会出现五个阶段,即否认期、恐惧期、悔恨期、失望期和平静期:
01 否认期
当拿到医院检查报告后,很多患者都表现出否认的态度,拒绝承认残酷的现实,以暂时维持心理平衡。其实有更多的病人并非完全否认癌症的诊断,而是在压抑自己对疾病的强烈情绪反应,不主动要求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
02 恐惧期
当确诊自己患上癌症后,感到非常恐惧,心理很害怕,想想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就这样要结束生命,这个人情绪都不好,每天都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
03 悔恨期
常与恐惧焦虑同时出现,也可逐渐演变为悔恨至妥协。病人在恐惧的同时,常会抱怨为什么肿瘤会长在自己身上,搜索自己以往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经历,责怪自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影响了身体素质;悔恨当时没有戒烟戒酒,不好好爱惜身体。
04 失望期
在经过一段时间与肿瘤作斗争后,感觉治疗效果不大,从而感到失望,对自己是否还能活着感到失望,加上长期患病,体力衰弱,又牵累亲人,于是不免产生很多内疚、失望、消沉、沮丧和孤单感。感觉自己的病拖累家人和朋友,常常怀缅过去美好时光,对当下失去信心。
05 接受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渐渐的接受死亡的到来,早点解脱对家人负担不重,而且自己也不那么痛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不过更多的人都接受了死亡,对死亡不感到恐惧了。
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精神症状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谵妄,患病率的范围约在10%-30%,终末期患者谵妄高达85%。焦虑和抑郁会导致因恶性肿瘤死亡的风险增加27%。
01 焦虑障碍
在面对威胁生命的疾病时,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它通常在两周内逐渐消失。若焦虑症状持续存在,则会发展成为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一组障碍,包含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特殊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工具推荐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或者选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
02 抑郁障碍
抑郁是伴随负性生活事件(如肿瘤诊断和治疗应激)的正常心理体验,但如果人们不能良好地应对肿瘤这个疾病,肿瘤就会明显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功能,从而导致抑郁障碍的发生。临床或科研中常采用评估工具是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03 谵妄
是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它是一种短暂的,通常可以恢复的,以认知功能损害和意识水平下降为特征的脑器质性综合征,通常急性发作,多在晚间加重,持续时间数小时到数日不等,终末期患者达到85%。
对于肿瘤相关精神症状的治疗包括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在临床上,支持性心理治疗简单实用,是最常用的心理干预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关键是耐心倾听、有效沟通、教育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疗反映非定向的方法,允许患者加工他们与恶性肿瘤相关经验。放松训练可以单独使用或整合到多模式的干预。此外,音乐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运动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环境干预有助于治疗谵妄,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定向力障碍。肿瘤相关精神症状患者经心理干预无效者可考虑给予药物治疗,需有经验的心理医师指导并检测。
总之,肿瘤患者心理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有大量证据表明有效的心理社会服务可以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结局。医护人员和家人朋友可以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与之沟通,消除其不良情绪,将疾病状况、如何面对、治疗目标、护理要求告诉病人,以消除其疑虑和不解,并认真倾听其诉说,稳定其情绪,达到改善其心理状态的目的。另外,医生还可为病人做心理测验,客观评价病人的心理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治疗和疏导。
参考资料: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
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部门:医院办公室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