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兴科普|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当我们谈到恶性肿瘤时,常常会听到“失控生长”“转移、扩散”等术语。这些描述背后,其实是恶性肿瘤细胞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行为。理解这些行为不光有利于我们认识恶性肿瘤,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对恶性肿瘤治疗的原理。
1 无限增殖
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受到严格的调控,并在老化或损伤后主动死亡(凋亡)。但肿瘤细胞通过基因突变,获得“永生”的能力,结果导致肿瘤细胞像脱缰野马,形成异常增生的肿块。
2 侵袭与转移
良性肿瘤通常局限在原位,而恶性肿瘤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能侵及其周围组织和器官,甚至扩散到全身。
1.浸润性生长:癌细胞会侵入周围正常组织,并随时间推移扩散到更远的区域。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及相关器官,导致功能障碍。
2.侵袭性:恶性肿瘤能够侵袭周围组织及器官,例如侵袭神经、血管等。导致疼痛、出血等。
3.转移:癌细胞可以通过淋巴道、血液循环或种植转移方式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肿瘤灶,这是肿瘤治疗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细胞异型性
恶性肿瘤细胞与其起源的正常细胞存在形态及结构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异型性越大,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2 免疫逃逸
人体免疫系统本应清除异常细胞,但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手段逃脱。
1.下调MHC分子,躲避免疫识别。
2.表达PD-L1等分子,抑制T细胞活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即针对此机制)。
3.营造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2 异质性
同一肿瘤内的细胞可能具有不同基因突变,这种现象称为肿瘤异质性。它会导致以下情况。
1.某些细胞对化疗/靶向治疗耐药,成为复发根源。
2.转移灶与原发灶特性不同,需个体化治疗。
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研发出针对性策略。
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突变基因(如EGFR抑制剂)。
免疫疗法
解除肿瘤的免疫抑制(如PD-1抗体)。
抗血管生成药物
饿死肿瘤(如贝伐珠单抗)。
尽管癌症狡猾多变,但随着对其生物学行为的深入认知,人类正逐步将“不治之症”转化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未来,结合基因检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准抗癌的曙光已现。
- 标签:
 
上一篇: 桓兴科普|奥沙利铂“笔记”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