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肠癌知多少?
大肠癌是指由大肠上皮来源的癌症,又称为“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于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其中以结直肠癌最为常见。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上升,据最新发布的全球癌症流行病学报告(2024年)提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前3位,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大肠癌早期经筛查发现后,通过手术、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甚至可以达到长期无病生存。
1.高危因素
大肠癌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大肠癌是环境、饮食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饮食习惯:摄入过多高脂肪或红肉、膳食纤维不足、肠道菌群失调等是重要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过度饮酒,长期缺乏运动,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也有可能会诱发大肠癌。
癌前相关疾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病程>10年)。
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又称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肠癌家族史。由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所致的结直肠癌,遗传因素在其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
2.高危人群
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疑似为腺瘤性息肉综合征的家系;林奇综合征患者或家族成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他符合大肠癌高危因素量化问卷的人群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以上者,列为高危人群: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同时具有以下≥2项者,也列为高危人群: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3.常见症状
大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表现,如腹泻、便秘等排便习惯的改变,以及血便、黏液便、粪条变细等大便性状的改变。
若主要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及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变细,便秘,甚至肠梗阻)需警惕直肠癌。如果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肛门无排气,无排便、大便习惯改变,便秘、便血、腹泻等不适需考虑左半结肠癌。主要临床症状为腹部包块、贫血、发热、消瘦及腹痛需警惕右半结肠癌。当合并贫血时,出现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当患者出现消瘦,说明患者病情往往属于中晚期。大肠癌常见伴随症状有:体重下降及消瘦。大肠癌侵及周围组织或器官,会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例如:直肠癌侵及骶神经丛,可导致腰骶部持续疼痛;侵犯前列腺、膀胱,可引起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4.筛查诊疗
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结肠内部情况,并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对于非高危人群40~74岁推荐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酌情增加检查频次。
大便隐血检查:通过检测大便中是否含有血液来筛查结肠癌。推荐的筛查周期:一年1次。
癌胚抗原(CEA)、CA199等检测虽然不直接用于诊断,但可以作为监测指标。
如检查确诊为大肠癌,建议肿瘤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肿瘤科进一步CT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具体治疗方案。
5.预防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戒烟限酒;定期结肠镜、便常规检查,如有息肉、腺瘤,及时切除;积极治疗炎症性肠病,控制病变范围和程度,促进粘膜愈合,降低癌变风险。
- 标签: